为习惯设计行动结构丨EDUPUNK
In the final analysis, whether the habits are good or bad, they will have an effect and they will be supported by the environment. If they do not have any effect, it will be because they have produced results. 习惯不论好坏,都会产生结果,会得到环境的支持。如果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反而可能有所建树。
上个月在行程中看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借着书里的框架设计了一份自用的周程手帐内页。完整使用了六周后,很有一些想分享的经验,花了一周多时间构思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自己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借助手账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 如何围绕「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设计一个可以记录和敦促行动的手账内页?
文章有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context):如何定义习惯、成长和效能?
- 第二部分(exploration):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 第三部分(development):如何在手账中为习惯设计行动结构?
这些是我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的一些探索和感受,但对这本书,我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它说得又对又好,另一方面因为它说得又对又好,所以毒性很大。
尽管我会在成文过程中,把一些容易走极端的地方单拎出来强调一下,但对于还在寻找生活主轴的朋友来说,希望可以自己留神:不要让「强大」和「效率」带来的爽感取代生活的真实议题。
阅读原作时,建议搭配德勒兹和加塔利的 The New Aesthetic Paradigm, 费登奎斯的《成为有能的自己》以及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起阅读。
补丁打完了,我们开始吧!
01 Context 三个定义:习惯、成长频谱与高效能 → 设计一个私人重力系统
第一部分简单同步一下书里的关键概念,以及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调整。
我对这个三个概念的理解:
- 习惯是语境(what to & why to)、知识(how to)和愿景(want to)的交集。
- 成长是为有能力感受爱和给予爱。商业语境里就是建立有意义的 partnership。
- 高效能是平衡。Balance is more.
习惯是精神世界的引力。像任何自然力一样,习惯的力量可以对我们有利,也可以对我们不利。
1.1 如何定义习惯 ( HABITS )? 知识、语境和愿景的交集
Covey 把习惯定义为知识(what to & why to)、技能(how to)和欲望(want to)的交集。
为了和之前信息概念的定义保持一致,在这个定义上我做了自己的阐释,重新表述为:
习惯是:
- 语境(what to & why to - context for stability in motion)
- 知识(how to - knowledge/skills for service)和
- 愿景(want to - vision for a higher purpose with clarity)
的交集。
习惯是精神世界的引力——潜意识依据习惯打造的引力参数,指挥我们的身体和命运。像任何自然力一样,习惯的力量可以对我们有利,也可以对我们不利。
1.2 如何理解成长频谱 ( THE MATURITY CONTINUUM )? 成长是不间断且反复的过程
Covey 指出我们会经历三个成长阶段:①依赖他人 → ②独立自主→ ③互相依赖。
这三个阶段我们的行为范式分别是:
- 依赖他人:被照顾,不负责,如果事情不如我意,那就是你的问题;
- 独立自主:我选择,我付出,我收获,我负责;
- 相互依存:我们能做,我们合作,我们一起创造个人无法创造的价值与成就。
从依赖他人到独立自主,我们获得个人领域的胜利(private victory);从独立自主到相互依存,我们获得公共领域的胜利(public victory)。
Covey 所设计的习惯就是建构在这样的频谱之上。他的哲学是 inside-out:个人领域的胜利先于公共领域的胜利,遵守对自己做出承诺先于遵守对他人做出的承诺。
这是一个非常便于理解的框架。然而实际成长中,从外部视角进行观测,阶段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更有可能得是我们在三种状态中徘徊:
- 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应该为何事负责
- 独立自主:主动选择、主动负责,发展方向是知行合一
- 合作:有能力和同伴一起探索与创造
线性的成长阶段与外部的动态变化是同构的。正确使用 Covey 提出的「成长频谱」需要意识到:他所提出的三个阶段,我们在每次做决策和行动时,都要经历一遍。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一个人离开父母,买了房,财务自由——就永久地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命题。
每次决策和行动,我们几乎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
- 依赖他人:遇到新问题,我们下意识会感到不安,希望依赖他人,需要一个「救世主」角色
- 独立自主:但我们的信念、习惯、能力让我们可以在 fight/flight 的场景里,再多走一步,多想一想,选择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去负责,为自己渴望的自由而行动
- 相互依存: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我们得以建立有意义的合作关系,发展可靠的 partnership
刻意练习的次数越多,就越可以稳定和无意识地执行这个发展动作——形成精神世界的肌肉记忆——习惯。
但即便是建立了这样的习惯,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挑战,人的社会状态仍然会在依赖、独立与合作三种状态中变化。成长是一个不间断且反复的过程,挑战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需要建立习惯的原因。
1.3 如何理解高效能 ( EFFECTIVENESS )? BALANCE IS MORE.
Covey 用一则预言阐释了这个概念——下金蛋的鹅。真正的高效能取决于两件事:
- 产物(金蛋-成果)- Product
- 生产资料(鹅-产生成果的人和资源)- Product Capacity
高效能即在于二者的平衡。而平衡的挑战在于处理短期回报和长期回报的关系。
02 Exploration 七个习惯:3+3+1为知行合一创造行动结构
那么,应当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Covey 提出了七个,我真正想养成的只有一个——知行合一。
之所以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觉得十分受用,是因为 Covey 的提出七个习惯,如同参考系一般,为知行合一创造力一个合理的行动结构。
借助 Covey 的框架,我把自己所有要养成的习惯分成两个大场景:
-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 为自己的选择、选项和行动创造更大的自由度;
- 和同伴一起探索的时候 → 培养双赢、共情和协同创造的基本品格。
下面展开细说。
习惯 ①: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Covey 提到了两个圈子:「我们有能力影响的圈子」和「我们关注的圈子」。
他提倡大家通过行动扩大影响圈,不要去关注那些我们关注但影响不了的事情,来建立积极主动的习惯。
需要澄清的是,这个习惯的内核是「选择的自由」。我们同时拥有「选择做某事的自由」和「选择不做某事的自由」。
人生中能有 42% 的时间积极主动就是人间榜样,因为积极主动的上确界是 50%,再多就进入强迫症范畴了。强迫症模式下的主动是消极主动。消极主动除了助力一些产业的经济增长,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帮助。
习惯 ②: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这个习惯的核心是「选项的自由」。
Covey 在书中建议我们把生活的重心建立在一个原则体系上,并指出了如果把重心建立在金钱、伴侣、享乐、宗教等议题上,我们会面临的风险。
为了帮我们更好地明确原则,他介绍了两种方法:
- 想象自己的葬礼
- 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
在看书之前,关于可视化愿景使命价值观、以终为始地思考与行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积累和节奏。现阶段需要的是更多时间与外部反馈,所以 Covey 提到的方法对我帮助有限。但如果还没有做过类似的探索,这两个方法会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目标可视化以及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撰写需要多种技巧,我有时会为客户提供目标可视化的服务,这是一个疆域宽广,但十分好玩儿的议题,有机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实践技巧。
案例集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通过扎实研究自己的感兴趣的人和事来补充。不必因为短期写不出来就觉得自己没有,然后不写了。可以慢慢写,不着急。
与此同时,勇敢地去实践。只要开始实践,就会意识到让自己的愿景变得更加清晰是多么必要且宝贵的事——即便是零碎的线索,也能给予我们挑战未知的勇气。
我们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习惯 ③: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这个习惯的核心是「行动的自由」。落实在方法论和工具上,就是「行动的脚手架」。
如果你已经探索过时间管理,大概率知道「四象限法则(Urgent-Important Matrix)」——按照「重要/紧急」来处理手头事务的优先级。这个方法就是 Covey 在这个习惯中提出的。
看本书之前,尽管我也听闻过这个方法,但从来不用。因为用不明白。
Covey 提供的语境改变了我的看法,甚至直接促成我设计了一份周程手账内页——辅助自己践行这个习惯。
改变我看法的第一个语境是时间管理方法的四代变迁史:
- 第一代特征(list):形式上是笔记和清单,强调兼容并蓄;
- 第二代特征(schedule):形式上日程表,注重 agenda first;
- 第三代特征(productivity):形式上是设定目标(OKR),要求精力管理区分优先级;
- 第四代特征(balance):形式上是四象限法则,强调长期回报与短期回报的平衡。
尽管第三代时间管理方法存在很多合理之处与理论变革,但以大多数人对时间和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精密计划只会适得其反。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会自发地回到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从而保障生活工作的基本秩序和生活质量。很长时间,我都只用 Mac 自带的日历处理各种会议。
第四代比较像是 Covey 针对第三代的问题打得一个行动补丁:如果在空白的画布上区分优先级令人感到不知所措,那么就放上一个理论脚手架,让人们能更有安全感得思考和行动——从「重要/不重要」和「紧急/不紧急」两个维度去关注短期回报与长期回报,让我们能进一步找到从现实到理想的行动函数,客观评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改变我看法的第二个语境是英文版里有一张很好看的时间管理图表。
不得不说,我可能是首先想使用这张图标的结构,其次才对里面的方法论产生兴趣。图表中吸引我的设计包括了:
- ROLES & GOALS:很多时候角色标签就意味着责任边界和场景边界,结构产生于一个确定的边界职中,这是一个非常节能的框架,很喜欢!
- COMMITMENTS:准确、得体有约束力的一个名词!
- PRIORITIES:区域划分合理!
- SHARPEN THE SAW:实用!
- EVENING:划分成一整块很合理!
当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 角色、目标和优先级事项的条目太多了:当一件事的类目超过三,我就要开始失忆了。我每天不能也不想处理那么多事。
- 没有体现四象限法则的语境设计:感觉用着用着会忘记有这么个方法论。
- 全部都是文字填写:填出来会不那么好看。
我就是带这些兴奋感和不满足感,设计了自己的手账内页。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关于优先级排序的「游戏规则」,现在日程管理这件事的体验对我来说,就像是从开放世界到了规则怪谈,用起来是开心的!
虽然一直在说手账设计的细节,但对我来说,所有设计都服务于一个目标:帮我记录和识别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创造性冲动来自于重要性、表达和理解。我们并不是理解了一件事才开始表达,而是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表达之前,我们先要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每周的日程记录对我来说就是留存和识别重要性感受的工具,第三部分你会看到我是如何使用的。
习惯 ④⑤⑥:双赢/共情/协同创造 THINK WIN-WIN/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SYNERGIZE
这三个习惯不想展开。书里讲得很好,很对,框架是牢固的,案例也没问题,只是让我想要行动起来的方法几乎没有。
习惯 ⑦:自我更新 SHARPEN YOUR SAW
最后一个习惯在表格中也有体现,是左下角的「SHARPEN THE SAW」,直译就是打磨你的锯子。我把这个习惯理解为「成长的自由」——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更新(self renewal)。
属于是和本站主题对口了。
这个主题下推荐加德纳的 𝑆𝑒𝑙𝑓 𝑅𝑒𝑛𝑒𝑤𝑎𝑙,有更丰富的语境;另一本有保留的推荐,是《精力管理》,有更细节的操作;放在一起看,是对 Covey 这个主题的延伸和补充。
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来自 Covey 旁征博引探讨「自我更新」的四个维度。他认为,尽管使用得词语不尽相同,大多数人生哲学都认为如果要生活得健康幸福,需要在以下四个维度上保持平衡:
- 身体上(physical)
- 心理上(mental)
- 精神上(spiritual)
- 社会情感(socal/Emotional)
类似的表述有来自哲学家 Herb Shepherd 的平衡生活的四个价值观:
- 腔调 - tone (physical)
- 自治 - autonomy (mental)
- 远见 - perspective (spiritual)
- 归属 - connectedness (social)
跑步大师 George Sheehan 所认为的个人应当扮演的四种角色:
- 动物 - a good animal (physical)
- 手艺人 - a good craftsman (mental)
- 圣人 - a saint (spiritual)
- 朋友 - a good friend (social)
以及健全组织需要考虑的四个维度:
- 经济 - the economic (physical)
- 人的心智应当如何被开发和使用 - how people are developed and used (mental)
- 服务、工作和组织贡献 - the service, the job, the contribution the organization gives (spiritual)
- 人如何被善待 - how people are treated (social)
还有一个在本书之后出版的《精力管理》提到的四个维度:
- 体能 - physical strength (physical)
- 逻辑思维 - logical thinking (mental)
- 道德意志 - mentality(spiritual)
- 情感 - emotional capacity (social)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映射都是恰当的,但放在一起,还是挺舒心的。
Covey 在这个习惯中给到的建议是:每周花时间在这四个维度上进行刻意提升。当然是个好想法,怎么提升就见仁见智了。
总是告诫自己:注意平衡性。
此外,很少有人区分「自我更新/自我教育」和教育的区别,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 教育是学习一个特定环境的合作语言;
- 自我教育是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
找到一个能发展自己语言系统的特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03 Development 周程手札设计:记录和识别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Laying Foundations for Change.
回顾在文章开头我说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借助手账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 如何围绕「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设计一个可以记录和敦促行动的手账内页?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知行合一」了。只是这个习惯比较不好养成,需要一些辅助的行动结构来帮我更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实践。我用手账快两年了,使用手账的初始动机,也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在做周程记录之前,我已经探索过目标页、原则页、问题清单页、投资 checklist 以及各种 canvas,这次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所以评价比较高,正是因为恰好在寻找合适的周程内页设计思路。未尝不是一种美妙的回声。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以周为单位,设计一份记录和识别重要性感受的日常计划表。
这个周程内页是三月份设计的,已经用了六周,感觉相当不错。把思路和框架分享出来,希望也给大家一些自我更新的启发!
周结算页 - 1P
- ① TAKEAWAY - 每周心得记录,一般是一两句话。
- ② PLANS vs. REALITIES - 复盘每周想要做得事和每周实际做得事,审视自己的理想现实之差,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
- ③ UNIVERSAL NUTRITION FOR INFORMATION - 按照我自己处理信息的框架,记录一周内看过印象深刻的内容。
其中记录每周信息的模块是我多年来自己处理信息的一个习惯,有时候我会戏称它是「精神营养学」——像关注入口的食物那样关注自己消费的信息,通过区分蛋白质、碳水、脂肪、风味(微量元素)、水这些关键营养素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摄入一个内容。
以前有写过相关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 最早的想法雏形:花瓶少女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 后来的发展为:人有人的用处:信息结构自治
- 还用这个框架做过读书笔记:看 PUA 的书看到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手账版本框架的做了一些概念调整,以后有机会再展开说变了哪里为什么变。
周程计划页 - 2P
- ④ ROLE PLAY:把原表格一长串的角色压缩成了三个——我首先作为我,一个投身于长期稳定性建设的我(for stability in motion),和一个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我(for service),以及一个和外界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和联系(connectedness)的我。
- ⑤ PRIORITIES:也压缩成了三个,单纯因为每天处理不了那么多重要的事。
- ⑥ URGENT-IMPORTANT MATRIX:加了一个坐标系去体现「四象限法则」的结构,拉大了「重要不紧急」的象限空间。
- ⑦ INDEX BY COLOR LABEL:增加一些色彩标签位,主要是为了好看。在好看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些有益的规则。红色-连续两天没有晒到十二点前的太阳;橙色-这天没有晒到十二点前的太阳;绿色-晒到了十二点前的太阳;蓝色-柔术实战;荧光黄-记录初一十五。覆盖的逻辑是:优先记录初一十五、然后是柔术训练,最后是晒太阳的情况。
- ⑧ SOLAR POWER & COMMITMENTS:日出、晌午和日落的时间是被我加重标出的,节律是稳定性的核心。
- ⑨ SELF RENEWAL:我用得是《精力管理》的结构,并增加了 DO & DON’T 两个模块。
手账对我来说是创作的脚手架,而不是创作的场所——每天最多在记录这件事上花十五分钟。
对于两面 A6 纸就能做一周的 to-do list、排程和任务的重要性引导这件事,我感到十分满足和幸福!
周空白页 - 1P
- ⑩ PROMPTS FOR FOUNDATIONS:心智基础设施的基本功是听说读写;身体基础设施的基本功是规律作息与锻炼。
因为我有专门的模块做读书笔记和项目信息,一般在这个页面里,就是瞎画,也会随手记一些修灯师傅的电话和宽带密码,不会给到特别的限制。
之所以在上面写了一些文字,是用来敦促自己 laying foundations for change,和自我更新的模块作用差不多。
我很喜欢德鲁克的一个理念:
No one can be fully aware of another human being unless we love them. By that In a world buffeted by change, faced daily with new threats to its safety, the only way to conserve is by innovating. The only stability possible is stability in motion. 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每天都面临新的安全威胁,唯一的保护方法就是创新。唯一可能的稳定是运动中的稳定。 ——彼得·德鲁克
加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加速不是问题——高速运动中的稳定性已经是一些人的挑战,还会成为更多人的挑战。被我安利一起做手账的老友戏称:点亮屏幕做加法,打开手账做减法。
其实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为自己的成长创造行动的疆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创造中,出于对物理规则的尊重,我们必须尊重和谐与平衡的法则。
中道不是妥协之道。中道通过创造、通过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与视角解决冲突,解决僵滞,指出新的道路。
Less is more. More is more. Balance is more.
这篇文章做了快两周的时间,但也让我捋清了很多手账设计的结构性问题。希望你也能带走一些自我成长与自我更新的灵感!我们下期再见!ᴱᴺᴰ
本期提到的书籍汇总:
- 𝑇ℎ𝑒 𝑁𝑒𝑤 𝐴𝑒𝑠𝑡ℎ𝑒𝑡𝑖𝑐 𝑃𝑎𝑟𝑎𝑑𝑖𝑔𝑚 by Gilles Deleuze & Félix Guattari
- 《成为有能的自己》费登奎斯
- 《倦怠社会》韩炳哲
- 𝑆𝑒𝑙𝑓 𝑅𝑒𝑛𝑒𝑤𝑎𝑙 by Gartner
- 《精力管理》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Covey
◉ 2024.04.24, In Shanghai
◉ → 🟢 Writings
Play is free movement within a more rigid structure. 𝙀𝘿𝙐 embodies structure, while 𝙋𝙐𝙉𝙆 guides movement. Rigid and free? It depends on you and me. I design by who I am, and for who you are.
Design for cyborg education.
Hi, I'm 𝘼𝙇𝟯 🗣️/ˈælˌθriː/, working as an independent designer and researcher for cyborg education in Shanghai. You can contact me by edupunk.al3@gmail.com